敬天舆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华林博士文库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敬天舆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华林博士文库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敬天舆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华林博士文库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敬天舆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华林博士文库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敬天舆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华林博士文库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敬天舆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华林博士文库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敬天舆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华林博士文库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敬天舆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华林博士文库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敬天舆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华林博士文库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上篇《“天”、“ 道”之变》,首先对目前已知的汉魏六朝时期墓券材料进行编年的处理,从中发现一些不仅对于探讨道教历史,而且对探寻中国传统信仰世界都很有意义的问题,如墓券性质和形式的演变、墓券所反映的死后世界信仰的源流、墓券中天帝、天帝使者的来源和形像,以及他们是道士?巫师?还是神灵?这是直接关涉道教形成的重要问题之一。排列这批墓券材料和重点分析其中一些重要观念的原委,从中得到一点的重要启示,即汉魏六朝的信仰世界存在一个明显的天、道之变,这恰恰是可以统贯全书的一条主要脉络。
中篇《敬天——汉代信仰世界的核心观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是关于汉代老子的神格化。老子的神格化在相当程度上是道教是否形成的直接标志之一。通过重新讨论《老子圣母碑》和《老子变化经》及《老子铭》等几种重点史料,说明以往学者对汉代老子神化的认识多基于定年不当的材料,因此其结论或许颇有重新修正的必要。这些论说的要点之一就是,汉代对老子的信仰仍未冲破天崇拜的藩篱,与六朝道教对老子的崇拜判然有别。其次,重点探讨汉代的仙道传统。这原本是基于另外一块汉代重要的石刻史料——《肥致碑》,有学者直接把《肥致碑》解读为汉代道教的遗迹,而本书的观点则不同,认为把《肥致碑》放在汉代仙道传统的背景下看,则其信仰的核心仍是“敬天”,肥致所实践的是求仙道术,肥致与其弟子所组成的祇是汉代师徒私相授受的仙道小团体,而非道教的教团组织。由此涉及巫术、方术、道术和巫师、方士、道士之间的关联与异同,神仙与养生的不同,求仙方技的地域性差异等等有意义的问题。中篇所考察的几种重要材料,本质上都还是在敬天的背景下产生的,由此反映出直到汉末,都没有出现崇道的主神崇拜和正规化的道教教团组织。
下篇《崇道——经教道教信仰核心的确立》,将重点讨论一般认为道教形成标志的汉末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历史源流及其对后世道教的影响。这也是在本书作者试图正式提出的关于中古道教的东部传统和西部传统的新命题引导下进行的新探索。本部分的重点还是放在以五斗米道为代表的西部传统上。首先从史籍与道典中对三张家族世系记载不同所引出的疑点、张鲁降曹后张氏家族的隐没和在六朝隋唐的突然复兴等等,试图说明汉中五斗米道从本质上说还是巫术色彩颇浓的汉代夷汉混杂的民间宗教信仰之延续,还不具备真正道教的性质。其次,通过辨析几种关于张道陵天师的材料,提出中古经教道教所尊奉的三张传统,准确说来就是张道陵的传统,是来自太上神授说的神话。太上就是中古道教所崇奉的“道”的人格化和主神化之产物,是与前章所论汉代普遍的对“天”信仰和崇拜的一种新发展。崇道信仰的确立,纔是经教道教形成的重要标志。而在崇道背景下出现的三张传统,其实并非祇有巴蜀汉中米道这一个来源。张天师传统的确立,是道教东部传统与西部传统在晋末宋初汇合的结果,而非完全是对汉中米道传统的自然延续。张天师传统更多具有的是象征意义,道教观念之物的天师传统与历史真实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无论如何,中古道教对道崇拜的确立,以及三张传统的形成,也就意味着中古经教道教的正式形成。
后是本书的总论部分。
书籍目录:
导言
一、道教起源诸说的歧见
二、本书的基本立场
三、本书书名解题
四、本书的篇章结构
上篇:“天”、“道”之变
章 七世纪前民间镇墓信仰与道教的关系——以汉魏六朝墓券为中心(上)
节汉魏六朝墓券类材料的编年与简介
一、引言
二、基本材料编年
三、墓券的基本问题解说
第二节 七世纪前墓券发展的概观
一、阶段: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纪
二、第二阶段: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初
三、第三阶段:公元三、四世纪
四、第四阶段:公元五、六世纪
第二章 七世纪前民间镇墓信仰与道教的关系——以汉魏六朝墓券为中心(下)
节 天帝信仰考源
一、从上帝到天帝:昊天上帝与天皇大帝
二、北极、道与太一:天文、哲学与神学的贯通
三、武帝时太一神地位的确立
四、太一神的逐渐淡出
第二节 “天帝使者”与“天帝神师”
一、先汉时代的“天使”
二、汉墓中的天帝使者
三、蚩尤与方相
四、“天帝神师”与“天帝教”
第三节 黄帝与黄神
第四节 天师与帝王师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中篇:敬天——汉代信仰世界的核心观念
第三章 汉代老子神化考论
节 《老子圣母碑》考论
一、王阜和永兴元年之辨
二、从“李母”到“圣母”
三、老子、道君与道
四、结语
第二节 《老子铭》研究
一、《老子铭》的着录与研究
二、《老子铭》碑文释录
三、老子神格地位的辨析
四、结语
第三节 敦煌本《老子变化经》研究
一、研究史概述
二、原卷录校初稿
三、老子与“道”之等同
四、汉晋道家的变化观
五、成书年代考订
六、结语
第四节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汉代的仙道信仰
节 神仙信仰的形成
一、神仙信仰的渊薮
二、从“僊”到“仙”:从“天”到“山”
三、仙道技术与理念的现世化
第二节:方术与道术
一、后汉三国时的两类方术之士
二、汉代神仙家与道家的关系
三、方术之“道”的含义
第三节 《肥致碑》研究
第四节 本章结语
下篇:崇道——经教道教信仰核心的确立
第五章 中古道教三张传统的确立
节 三张早期史料的新解读
一、汉末魏晋间三张世系的初现
二、夷汉混杂的“五斗米道”
第二节 变动不居的张天师形像
一、张天师地位的不确定性
二、杂而多端的张天师事迹
三、道教的东部传统与张天师
第三节 “新出老君”与“新出”天师
一、道的人格化与主神化
二、新出“老君”与“天师”的意义
第四节 本章结语
总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王阜《老子圣母碑》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李母祠在老子祠北二里,祠门左有碑,文曰:“老子圣母李夫人碑”。老子者,道君也,始起乘白鹿下,托于李氏胞中,七十二年产于楚国淮阳苦县濑乡曲仁里。老子名耳,星精也,字伯阳,号曰聃。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以“敬天与崇道”为线索,力图揭示道教历史上早期的一次重大转折,既强调“对天的礼敬”和“封道的崇拜”是两种信仰基础和核心,又揭示出二者间并存与遞进关系,即首教是在“敬天”的基础上更强调“崇道”。上篇《天道之变》主要对目前已知的汉魏六朝的墓券材料进行编年整理,中篇《敬天——汉代信仰世界的核心观念》对汉代老子的神格化和仙道传统进行分析阐述,下篇《崇道——经教道教信仰核心的确立》则重点讨论汉末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历史源流及其影响。
书籍介绍
上篇《“天”、“ 道”之变》,首先对目前已知的汉魏六朝时期墓券材料进行编年的处理,从中发现一些不仅对于探讨道教历史,而且对探寻中国传统信仰世界都很有意义的问题,如墓券性质和形式的演变、墓券所反映的死后世界信仰的源流、墓券中天帝、天帝使者的来源和形像,以及他们是道士?巫师?还是神灵?这是直接关涉道教形成的重要问题之一。排列这批墓券材料和重点分析其中一些重要观念的原委,从中得到一点的重要启示,即汉魏六朝的信仰世界存在一个明显的天、道之变,这恰恰是可以统贯全书的一条主要脉络。
中篇《敬天——汉代信仰世界的核心观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是关于汉代老子的神格化。老子的神格化在相当程度上是道教是否形成的直接标志之一。通过重新讨论《老子圣母碑》和《老子变化经》及《老子铭》等几种重点史料,说明以往学者对汉代老子神化的认识多基于定年不当的材料,因此其结论或许颇有重新修正的必要。这些论说的要点之一就是,汉代对老子的信仰仍未冲破天崇拜的藩篱,与六朝道教对老子的崇拜判然有别。其次,重点探讨汉代的仙道传统。这原本是基于另外一块汉代重要的石刻史料——《肥致碑》,有学者直接把《肥致碑》解读为汉代道教的遗迹,而本书的观点则不同,认为把《肥致碑》放在汉代仙道传统的背景下看,则其信仰的核心仍是“敬天”,肥致所实践的是求仙道术,肥致与其弟子所组成的祇是汉代师徒私相授受的仙道小团体,而非道教的教团组织。由此涉及巫术、方术、道术和巫师、方士、道士之间的关联与异同,神仙与养生的不同,求仙方技的地域性差异等等有意义的问题。中篇所考察的几种重要材料,本质上都还是在敬天的背景下产生的,由此反映出直到汉末,都没有出现崇道的主神崇拜和正规化的道教教团组织。
下篇《崇道——经教道教信仰核心的确立》,将重点讨论一般认为道教形成标志的汉末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历史源流及其对后世道教的影响。这也是在本书作者试图正式提出的关于中古道教的东部传统和西部传统的新命题引导下进行的新探索。本部分的重点还是放在以五斗米道为代表的西部传统上。首先从史籍与道典中对三张家族世系记载不同所引出的疑点、张鲁降曹后张氏家族的隐没和在六朝隋唐的突然复兴等等,试图说明汉中五斗米道从本质上说还是巫术色彩颇浓的汉代夷汉混杂的民间宗教信仰之延续,还不具备真正道教的性质。其次,通过辨析几种关于张道陵天师的材料,提出中古经教道教所尊奉的三张传统,准确说来就是张道陵的传统,是来自太上神授说的神话。太上就是中古道教所崇奉的“道”的人格化和主神化之产物,是与前章所论汉代普遍的对“天”信仰和崇拜的一种新发展。崇道信仰的确立,纔是经教道教形成的最重要标志。而在崇道背景下出现的三张传统,其实并非祇有巴蜀汉中米道这一个来源。张天师传统的确立,是道教东部传统与西部传统在晋末宋初汇合的结果,而非完全是对汉中米道传统的自然延续。张天师传统更多具有的是象征意义,道教观念之物的天师传统与历史真实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无论如何,中古道教对道崇拜的确立,以及三张传统的形成,也就意味着中古经教道教的正式形成。
最后是本书的总论部分。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书籍多(78+)
- 赚了(611+)
- 好评(458+)
- 已买(643+)
- 服务好(74+)
- txt(598+)
- 购买多(237+)
- 无水印(225+)
- 无颠倒(220+)
- 格式多(409+)
- 好评多(539+)
下载评价
- 网友 濮***彤: ( 2024-12-25 03:35:49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家***丝: ( 2025-01-02 04:22:42 )
好6666666
- 网友 沈***松: ( 2025-01-14 00:47:07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詹***萍: ( 2025-01-15 01:44:27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堵***洁: ( 2025-01-13 07:35:13 )
好用,支持
- 网友 曾***玉: ( 2025-01-11 09:51:01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龚***湄: ( 2025-01-18 01:43:06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孙***美: ( 2025-01-14 18:48:11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芮***枫: ( 2024-12-24 07:22:46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冷***洁: ( 2024-12-23 22:53:42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利***巧: ( 2025-01-07 07:01:34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游***钰: ( 2025-01-10 12:04:33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师***怀: ( 2024-12-26 19:58:08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喜欢"敬天舆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华林博士文库"的人也看了
- 9787506837477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天星教育 金考卷特快专递 理科综合 第8期 杜志建【正版可开发票】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乌龙院大长篇之活宝传奇(6)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接纳承诺疗法(ACT)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物流礼仪操作实务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美术学生应试丛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原创手绘中小学生手抄报设计300例:节日手抄报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药品学术推广实务(汤少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史努比漫画全集7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