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礼仪文化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中国人的礼仪文化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宏大的内在的“礼”的思想和外在的“仪”的规范,是中国人处理家国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形成特色的礼仪文化。本书引用大量文献史料,分六章介绍中华礼仪的发端、演成,从礼仪的释义到儒家的仁礼,从周公制礼到孔子克己复礼,从古代礼仪到人生礼仪,从民俗礼仪到现代礼仪,多方面展现了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本书图文并茂,娓娓道来,既富于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有关中华礼仪文化知识的国民读本。
书籍目录:
“礼”其实是种境界
第一章 不学礼,无以立
004 结识“礼仪”
011 认识“礼仪”
第二章 礼之源,天地始
020 天经地义的礼
022 从神到人的礼
024 龙凤天子的礼
027 文身与岩画的礼
029 巫术与占术的礼
032 仓颉造字与周公制礼
036 《周礼》《仪礼》与《礼记》
040 孔子“从周”与克己复礼
043 人性善恶之礼
046 雅乐歌舞之礼
052 冠冕章服之礼
第三章 古之礼,承千载
060 影响深远的礼
070 魅力独特的礼
079 异彩纷呈的礼
第四章 传统礼,伴一生
106 生命开端——诞辰礼
113 长大成人——成人礼
116 合卺而饮——婚嫁礼
122 礼俗相交——社交礼
127 尊敬师长——教育礼
131 慎终追远——丧葬礼
第五章 民俗礼,具情趣
152 骨子里的颜色——礼尚红、黄
156 过年节的风俗——礼尚团圆
174 餐桌上的讲究——礼尚规矩
182 婚嫁中的典故——礼尚姻缘
第六章 现代礼,重实用
194 见面礼仪
201 交往礼仪
207 馈赠礼仪
210 仪容礼仪
213 服饰礼仪
222 言语礼仪
226 体态礼仪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单铭磊,教授,任教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主要从事旅游、酒店管理及礼仪专业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并长期进行礼仪培训及实践教学。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在礼中另一地位尊贵的图腾就是龙。《说文》讲“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在金文和甲骨文的表述上,龙具有长吻,生耳或角,蜷曲身躯,有一足或两足,披鳞,如鳄鱼。到了汉代龙就变得头大尾小,长嘴巴,上唇较下唇长,鼻头隆起或向上翻起,脑袋如马,爪子如鸟,耳朵如牛,尾巴如豹。魏晋时期,龙有牛头、象鼻、鹿角、马鬃、麟身、蛇躯、鱼尾、鹰爪等,基本定型。它能在水中游地上走天上飞,能呼风唤雨,能打雷闪电。饕餮(tāotè)和夔(kui)只是龙的另一种变体,据说一足的龙叫作夔龙,有鳞的龙叫作蛟龙,有翅膀的龙叫作应龙,虬龙是有角的,鱼龙是龙头鱼身的。
龙从远古起就作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图腾,这一点从文字的演变就可看出来。甲骨文“龍”字从辛字头,从盘曲之体,为会意兼象形之字。“辛”字像棘刺之形,义为“铁腕手段”,引申义为“威权”。甲骨文“龍”上为“辛”中龙头下龙角或龙嘴龙头接S形龙身(动物象形文是侧面象)。楷书繁体的“龍”字左为“立肉”,右为折角的S形,或看作大致的“写”形。“立”为“辛”省,
与“帝”字头同源,表“威权”之义。右边的弓形表示“形体盘曲”,上为头,下为尾,中有等距排列的横道,象征性地表示“鳞片肢爪”。篆文的“龍”字左为“辛肉”,右为“鳞虫盘曲之形”。“辛”指“威权”,“肉”指“实体”,“辛”与“肉”联合起来表示“威权实体”。“盘曲”指S形,即指蛇身左弯右曲的扭摆游移动作。S形体上附着有等距排列的短画,用于抽象地表示“鳞片肢爪”。
《山海经》说,乘雨龙的人有夏后启、蓐收、句芒,另有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kù)春夏乘龙。龙是最权威的象征。中国的皇帝总把自已比为真龙天子,又派生出龙庭、龙椅、龙床、龙颜、龙袍、龙辇等。《三国演义》中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
人类经历了聚生群处、血族婚、对偶婚之后,出现了以婚礼来规范异性结合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这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婚礼举行的时间,礼服与礼器的规制,都体现出了古人阴阳相合的思想。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根本。
婚姻,最初写作“昏因”。《说文·女部》曰:“礼娶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女之所因,故曰姻。”汉班固《白虎通·嫁娶》日:“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毛诗序》中说:“昏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从这些引文当中可以看出,古代婚姻指的是男女嫁娶之事,于黄昏之时,男方行迎娶之礼,女方因男方而来,而成为妇人,所以称为“昏因”。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帖”(年龄、生辰八字)并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克。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一般“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指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廿(银元);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六十四对、油包六十四只、麻饼六十四只等,尚有老酒两担至八担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称。
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帖”认可,俗称“文定”。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好日”的日子。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或喜幛,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
年夜饭的重要内容就是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纯“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而且依然叫作“馄纯”或“云吞”,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才从馄饨中独立出来,变成现在的模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仍可见到。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过年”祭的是什么神?相传是“年夜菩萨”。这年夜菩萨是含糊的说法,不是特指哪一位。也有说祭的就是土地菩萨,但一般的“请土地”好像还要简单一些。旧时过年供的是一排“马张”。“马张”是长方形的印有神像的红纸,长约一尺余,中间插一根稻草以防弯曲。十几条“马张”排在一起,用木制的“马张架子”夹住,可能算是诸神的代表。据说诸神吃得高兴,酒喝多了,马张会变湿。也有人家不用“马张”,用的是一块神牌,上写“祭
神如神在”五字,用的是“论语”笔法,更是含糊其辞了。
“过年”祭神的供品为一大...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礼仪:立身处世的行为之道。
2礼仪文化的知识读本,从礼的起源到传统五礼,从人生礼仪到民俗礼仪,一本书全面了解中华礼仪文化。
3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风趣,图文并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读者轻松阅读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前言
十多年从教过程中,礼仪教学与研究始终是离不开的内容,无论是基础礼仪课还是其他专业课程,都觉得“她”一直伴随在我身边。继2014年出版的《礼仪文化》之后,今年又应邀着手编写《中国人的礼仪文化》一书。这些都让我一直不断地思考:“礼”到底是什么?
说到底,礼者,敬人也。这里的“人”既是指别人,更是指自己。
由此,所谓“礼仪”,就是用一定的仪式或方式来对待别人和自己。这种方式是在不断变化的,既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
就这一点来看,中国礼仪最为奇妙,她传承数千年而不断,兼容并蓄,继往开来。经过几年的积累,我将对礼仪的新得和思考重新整理,聚焦到《中国人的礼仪文化》上来。在编写过程中我始终觉得与其说这是一本礼仪文化书籍,不如说是中国礼仪风俗知识的普及读本。在这本书里,您可以看到我们用朴素的语言,跟您讲一个个礼仪故事,在您眼前展开一幅幅风俗画卷,既有官的也有民的,既有古的也有今的,既有传说也有史实,趣味横生,百读不厌。
古人云: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这是“识礼”后的境界,在这之前首先要“知礼”。无论是教学还是编书,我都主张寓教于乐,但凡与人相关的事总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可以拿来讲一讲,有些不同的地方可以说一说,目的是让读者兴趣盎然地阅读,不知不觉地“知礼”“识礼”,从而让“礼”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做到“懂礼”才能“行礼”。
假如一个人真正了解了“礼”的内涵,将其融进意识中去,他就不会被周围的浮躁所感染,他就能安心地对待自己,静心地接触别人,微笑着对待生活。坚持做一个有“礼”的人,做一个被自己和别人都接纳的人,这才是人生的财富。
书籍介绍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宏大的内在的“礼”的思想和外在的“仪”的规范,是中国人处理家国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形成特色的礼仪文化。本书引用大量文献史料,分六章介绍中华礼仪的发端、演成,从礼仪的释义到儒家的仁礼,从周公制礼到孔子克己复礼,从古代礼仪到人生礼仪,从民俗礼仪到现代礼仪,多方面展现了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本书图文并茂,娓娓道来,既富于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有关中华礼仪文化知识的国民读本。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盗版少(458+)
- 内容齐全(636+)
- 中评多(305+)
- 下载快(101+)
- 快捷(145+)
- 差评少(517+)
- 不亏(398+)
- 还行吧(458+)
- 值得购买(162+)
- 全格式(133+)
- 书籍多(346+)
- 目录完整(305+)
- 图文清晰(91+)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丽: ( 2025-01-14 21:18:17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通***蕊: ( 2025-01-05 16:35:36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国***舒: ( 2024-12-27 03:22:44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孙***夏: ( 2025-01-20 05:47:02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辛***玮: ( 2025-01-20 18:00:55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石***烟: ( 2024-12-30 16:05:20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养***秋: ( 2024-12-23 10:57:59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蓬***之: ( 2025-01-19 01:59:38 )
好棒good
- 网友 扈***洁: ( 2024-12-21 22:40:35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寿***芳: ( 2024-12-23 01:31:19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濮***彤: ( 2024-12-22 09:37:56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宫***玉: ( 2025-01-10 17:42:34 )
我说完了。
喜欢"中国人的礼仪文化"的人也看了
【正版包邮】传习录(精装,叶圣陶点校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金属切削刀具常识及使用方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全新正版图书 双娇 吉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9787550036727青岛新华书店旗舰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轻巧夺冠·优化训练: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人教版 2018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每天用一点色彩心理学 (日)原田玲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湖湘传统纹样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剑桥少儿英语3级.勇夺满盾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德语阅读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统计相关知识(2023版) 中级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超闪人像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Kaplan Medical USLME Master the Boards Step 3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9787301226544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精讲精练·阅读理解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叙事疗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传统电视与新兴媒体--博弈与融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