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源宝盒 -变态心理学(第18版)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23:37:13

变态心理学(第18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变态心理学(第18版)精美图片
》变态心理学(第18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变态心理学(第18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172670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7-5
  • 页数:924
  • 价格:198.00(全二册)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23:37:13

内容简介:

《变态心理学》是一本心理学入门读物,属于心理通识系列读物之一。《变态心理学》自1948年詹姆斯·科尔曼撰写出版以来,已长销七十多年,并且一直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领域的全面系统的优选教材。本书第18版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胡利、马修·诺克教授及明尼苏达大学的詹姆斯·布彻教授等知名心理学家共同编著,并根据DSM-5标准进行了修订与更新。

变态心理学通过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及发展规律,描述了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发展,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各种障碍的特征及相关治疗方法。

《变态心理学》的内容基于深厚的专业背景,详细阐述并归纳了变态心理学所有主要的理论点,并且提供具体的测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特征,充分掌握变态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提升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水平。《变态心理学》通过七十多年的更新与升级,已成为广大心理学专业人士及大众读者的重要入门级读物,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理论支持与启发。


书籍目录:

目录

DSM-5 修订指南 XXV

序言 XXVII

致谢 XXXI

第1 章 变态心理学:绪论

1 . 1  什么是异常? 4

1 . 1 . 1  异常的指标 4

1 . 1 . 2  DSM-5 和精神障碍的定义 9

1 . 2  分类和诊断 11

1 . 2 . 1  分类的缺点是什么 11

1 . 2 . 2  我们如何减少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偏见 13

1 . 3  文化和异常 15

1 . 4  精神障碍有多普遍 17

1 . 4 . 1  患病率和发病率 18

1 . 4 . 2  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估计 18

1 . 4 . 2  全球疾病负担 21

1 . 4 . 3  治疗 22

1 . 4 . 4  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23

1 . 5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3

1 . 6  信息的来源 24

1 . 6 . 1  个案研究 24

1 . 6 . 2  自陈数据 25

1 . 6 . 3  观察法 25

1 . 7  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 27

1 . 7 . 1  抽样和推广 27

1 . 7 . 2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9

1 . 7 . 3  实验组和对照组 29

1 . 8  相关研究设计 30

1 . 8 . 1  衡量相关性 30

1 . 8 . 2  统计显著性 31

1 . 8 . 3  效果量 32

1 . 8 . 4  元分析 33

1 . 8 . 5  相关性与因果关系 33

1 . 8 . 6  回溯性和前瞻性策略 34

1 . 9  实验法 36

1 . 9 . 1  治疗效果的研究 37

1 . 9 . 2  单被试实验设计 39

1 . 9 . 3  动物研究 40

第2 章 关于异常行为的早期观点

2 . 1  精神障碍的最初观点 47

2 . 1 . 1  神魔论和魔法论 47

2 . 1 . 2  希波克拉底的早期医学观点 47

2 . 1 . 3  早期哲学家对异常行为的探索 49

2 . 1 . 4  早期中国人对异常行为的观点 51

2 . 1 . 5  中世纪时期对异常行为的观点 52

2 . 2  16 世纪至17 世纪对异常行为的观点 53

2 . 2 . 1  科学质疑在欧洲的复兴 54

2 . 2 . 2  早期精神病收容院的建立 54

2 . 3  人道主义改革 55

2 . 3 . 1  皮内尔的实验和杜克在英国的成就 56

2 . 3 . 2  美国的拉什和道德疗法 57

2 . 3 . 3  迪克斯和精神卫生运动 58

2 . 4  19 世纪和20 世纪对精神障碍的成因和治疗的观点 58

2 . 4 . 1  19 世纪对精神疾病的观点和日渐增长的专家影响力 59

2 . 4 . 2  20 世纪的精神病院 59

2 . 5  当代观点的出现 62

2 . 5 . 1  生物学发现: 确立大脑和精神障碍之间的关联 62

2 . 5 . 2  分类系统的创建与发展 65

2 . 5 . 3  精神障碍的心理学基础 65

2 . 6  未解决的问题 70

2 . 6 . 1  去机构化 70

第3 章 致病因素的理论观点

3 . 1  异常行为的成因和风险因素 74

3 . 1 . 1  必要因素、充分因素和促成因素 75

3 . 1 . 2  异常行为的反馈与双向性 77

3 . 1 . 3  素质- 应激模型 78

3 . 2  理解异常行为成因的观点 81

3 . 3  生物学观点 82

3 . 3 . 1  基因易感性 83

3 . 3 . 2  大脑功能失调和神经可塑性 90

3 . 3 . 3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失衡 91

3 . 3 . 4  气质 94

3 . 3 . 5  生物学观点的影响 95

3 . 4 心理学观点 96

3 . 4 . 1  心理动力学观点 97

3 . 4 . 2  行为主义观点 102

3 . 4 . 3  认知行为观点 107

3 . 4 . 4  如何看待不同的观点 111

3 . 5  社会观点 112

3 . 5 . 1  早期剥夺或创伤 113

3 . 5 . 2  不良的教养方式 116

3 . 5 . 3  婚姻不和谐与离异 119

3 . 5 . 4  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和失业 121

3 . 5 . 5  不良的同伴关系 122

3 . 5 . 6  源于性别、种族、民族的偏见和歧视 124

3 . 5 . 7  社会观点的影响 124

3 . 6  文化观念 125

第4 章 临床诊断与评估

4 . 1  评估的三个基本概念 135

4 . 1 . 1  信度 135

4 . 1 . 2  效度 135

4 . 1 . 3  标准化 136

4 . 2  评估的性质和目标 136

4 . 3  影响评估的重要因素 138

4 . 3 . 1  文化背景的影响 138

4 . 3 . 2  专业取向的影响 139

4 . 3 . 3  建立信任和融洽的关系 139

4 . 4  心理评估的方法 140

4 . 4 . 1  临床访谈 140

4 . 4 . 2  对行为的临床观察 143

4 . 4 . 3  心理测验 145

4 . 5  生理机能评估 154

4 . 5 . 1  身体检查 154

4 . 5 . 2  神经心理学检查 154

4 . 5 . 3  神经学评估方法 156

4 . 6  整合评估数据和优化决策 159

4 . 7  异常行为的分类 160

4 . 7 . 1  分类方法 161

4 . 7 . 2  精神障碍的正式诊断分类 166

第5 章 应激与身心健康

5 . 1  什么是应激? 175

5 . 1 . 1  应激与DSM 176

5 . 1 . 2  个体遭遇应激源的预测因素 176

5 . 1 . 3  应激源的特点 177

5 . 1 . 4  测量生活应激 178

5 . 1 . 5  复原力 180

5 . 2  应激与身体健康 180

5 . 2 . 1  应激反应 182

5 . 2 . 2  身心联系 183

5 . 2 . 3  了解免疫系统 184

5 . 3  应激与免疫系统功能 185

5 . 3 . 1  应激和细胞因子 186

5 . 3 . 2  慢性应激和炎症 187

5 . 3 . 3  应激与过早衰老 189

5 . 4  情绪与身体健康 190

5 . 4 . 1  人格 191

5 . 4 . 2  抑郁症 192

5 . 4 . 3  焦虑 194

5 . 4 . 4  社交孤立与社会支持的缺乏 194

5 . 4 . 5  积极的情绪 194

5 . 4 . 6  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196

5 . 5  与应激相关的躯体障碍及治疗 197

5 . 5 . 1  生理干预 197

5 . 5 . 2  心理干预 1

5 . 6  应激与心理健康 200

5 . 6 . 1  适应障碍 200

5 . 6 . 2  由失业引起的适应障碍 201

5 . 6 . 3  创伤后应激障碍 201

5 . 6 . 4  急性应激障碍 203

5 . 7  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征及风险因素 204

5 . 7 . 1  PTSD 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 205

5 . 7 . 2  经历创伤事件后罹患PTSD 的概率 206

5 . 7 .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致病风险因素 210

5 . 7 . 4  个人风险因素 211

5 . 7 . 5  生物学因素 212

5 . 7 . 6  社会文化因素 214

5 . 7 . 7  创伤后应激的长期影响 215

5 . 8  应激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216

5 . 8 . 1  预防 216

5 . 8 . 2  应激障碍的治疗 217

第6 章 惊恐、焦虑、强迫及相关障碍

6 . 1  恐惧与焦虑的反应模式 229

6 . 1 . 1  恐惧 229

6 . 1 . 2  焦虑 229

6 . 2  焦虑障碍概述 231

6 . 3  特定恐怖症 233

6 . 3 . 1  患病率、起病年龄以及性别差异 234

6 . 3 . 2  心理学因素 235

6 . 3 . 3  生物学因素 237

6 . 3 . 4  特定恐怖症的治疗 238

6 . 4  社交焦虑障碍 239

6 . 4 . 1  患病率、起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241

6 . 4 . 2  心理学因素 242

6 . 4 . 3  生物学因素 244

6 . 4 . 4  治疗 244

6 . 5  惊恐障碍 246

6 . 5 . 1  场所恐怖症 248

6 . 5 . 2  患病率、起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250

6 . 5 . 3  与其他障碍的共病 251

6 . 5 . 4  第一次惊恐发作的时间 251

6 . 5 . 5  生物学因素 251

6 . 5 . 6  心理学因素 254

6 . 5 . 7  惊恐障碍的治疗 259

6 . 6  广泛性焦虑障碍 261

6 . 6 . 1  患病率、起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263

6 . 6 . 2  与其他障碍的共病 264

6 . 6 . 3  心理学因素 264

6 . 6 . 4  生物学因素 268

6 . 6 . 5  治疗 269

6 . 7  强迫及相关障碍 270

6 . 7 . 1  强迫症 270

6 . 7 . 2  患病率、起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274

6 . 7 . 3  与其他障碍的共病 275

6 . 7 . 4  心理学因素 275

6 . 7 . 5  生物学因素 277

6 . 7 . 6  治疗 280

6 . 7 . 7  躯体变形障碍 282

6 . 7 . 8  囤积障碍 287

6 . 7 . 9  拔毛癖 288

6 . 8  文化观点 288

第7 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7 . 1  心境障碍:概述 297

7 . 1 . 1  心境障碍的类型 297

7 . 1 . 2  心境障碍的患病率 299

7 . 2  抑郁障碍 300

7 . 2 . 1  抑郁症 301

7 . 2 . 2  持续性抑郁障碍 306

7 . 2 . 3  其他类型的抑郁障碍 308

7 . 3  抑郁障碍的成因 311

7 . 3 . 1  生物因素 311

7 . 3 . 2  心理学因素 318

7 . 4  双相障碍及相关疾病 332

7 . 4 . 1  环性心境障碍 333

7 . 4 . 2  双相障碍(Ⅰ型和Ⅱ型) 334

7 . 5  双相障碍的成因 337

7 . 5 . 1  生物因素 337

7 . 5 . 2  心理学因素 340

7 . 6  社会文化因素对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的影响 341

7 . 6 . 1  抑郁症状的跨文化差异 342

7 . 6 . 2  患病率的跨文化差异 342

7 . 7  治疗与结果 343

7 . 7 . 1  药物疗法 343

7 . 7 . 2  替代性生物治疗 346

7 . 7 . 3  心理治疗 347

7 . 8  自杀的临床表现与因果模型 352

7 . 8 . 1  那些人会企图并最终死于自杀? 353

7 . 8 . 2  精神障碍 355

7 . 8 . 3  其他与自杀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357

7 . 8 . 4  生物学因素 358

7 . 8 . 5  自杀行为的理论模型 360

7 . 9  自杀的预防及干预 361

7 . 9 . 1  精神障碍的治疗 361

7 . 9 . 2  危机干预 361

7 . 9 . 3  关注高危人群和其他措施 362

第8 章 躯体症状障碍和分离障碍

8 . 1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368

8 . 2  躯体症状障碍 370

8 . 2 . 1  躯体症状障碍的成因 372

8 . 2 . 2  躯体症状障碍的治疗 375

8 . 3  疾病焦虑障碍 376

8 . 4  转换障碍(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 377

8 . 4 . 1  转换障碍的症状范围 379

8 . 4 . 2  诊断转换障碍的一些重要问题 380

8 . 4 . 3  患病率和人口统计学特征 381

8 . 4 . 4  转换障碍的原因 382

8 . 4 . 5  转换障碍的治疗 384

8 . 5  做作性障碍 385

8 . 5 . 1  识别做作性障碍 386

8 . 5 . 2  区分不同类型的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387

8 . 6  分离障碍: 概述 388

8 . 7  人格解体/ 现实解体障碍 390

8 . 8  分离性遗忘症 392

8 . 9  分离性身份障碍 397

8 . 9 . 1  DID 的致病原因及存在的争议 400

8 . 9 . 2  当前观点 404

8 . 1 0  分离障碍的文化因素、治疗方法和结果 407

8 . 1 0 . 1  分离障碍的文化因素 407

8 . 1 0 . 2  分离障碍的文化因素、治疗方法和结果 408

第9 章 进食障碍与肥胖

9 . 1  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 419

9 . 1 . 1  神经性厌食症 419

9 . 1 . 2  神经性贪食症 422

9 . 1 . 3  暴食障碍 424

9 . 1 . 4  起病年龄及性别差异 426

9 . 1 . 5  进食障碍的患病率 428

9 . 1 . 6  进食障碍的医学并发症 430

9 . 1 . 7  病程和结果 431

9 . 1 . 8  诊断交叉 433

9 . 1 . 9  进食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的联系 434

9 . 1 . 1 0  不同文化中的进食障碍 434

9 . 2  进食障碍的风险和致病因素 437

9 . 2 . 1  生物因素 437

9 . 2 . 2  社会文化因素 440

9 . 2 . 3  家庭影响 442

9 . 2 . 4  个人风险因素 442

9 . 3  进食障碍的治疗 446

9 . 3 . 1  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 447

9 . 3 . 2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 450

9 . 3 . 3  暴食障碍的治疗 451

9 . 4  肥胖问题 452

9 . 4 . 1  医疗问题和患病率 452

9 . 4 . 2  肥胖的污名化 454

9 . 4 . 3  肥胖与DSM 455

9 . 5  肥胖的风险和原因 455

9 . 5 . 1  基因的作用 456

9 . 5 . 2  激素与食欲和体重调节有关 456

9 . 5 . 3  社会文化影响 457

9 . 5 . 4  家庭影响 459

9 . 1 . 3  暴食障碍 424

9 . 1 . 4  起病年龄及性别差异 426

9 . 1 . 5  进食障碍的患病率 428

9 . 1 . 6  进食障碍的医学并发症 430

9 . 1 . 7  病程和结果 431

9 . 1 . 8  诊断交叉 433

9 . 1 . 9  进食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的联系 434

9 . 1 . 1 0  不同文化中的进食障碍 434

9 . 2  进食障碍的风险和致病因素 437

9 . 2 . 1  生物因素 437

9 . 2 . 2  社会文化因素 440

9 . 2 . 3  家庭影响 442

9 . 2 . 4  个人风险因素 442

9 . 3  进食障碍的治疗 446

9 . 3 . 1  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 447

9 . 3 . 2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 450

9 . 3 . 3  暴食障碍的治疗 451

9 . 4  肥胖问题 452

9 . 4 . 1  医疗问题和患病率 452

9 . 4 . 2  肥胖的污名化 454

9 . 4 . 3  肥胖与DSM 455

9 . 5  肥胖的风险和原因 455

9 . 5 . 1  基因的作用 456

9 . 5 . 2  激素与食欲和体重调节有关 456

9 . 5 . 3  社会文化影响 457

9 . 5 . 4  家庭影响 459

第10 章 人格障碍

1 0 . 1  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 470

1 0 . 2  人格障碍研究面临的难题 473

1 0 . 2 . 1  诊断人格障碍的困难 474

1 0 . 2 . 2  研究人格障碍病因的困难 478

1 0 . 3  A 类人格障碍 479

1 0 . 3 . 1  偏执型人格障碍 479

1 0 . 3 . 2  分裂样人格障碍 481

1 0 . 3 . 3  分裂型人格障碍 483

1 0 . 4  B 类人格障碍 485

1 0 . 4 . 1  表演型人格障碍 486

1 0 . 4 . 2  自恋型人格障碍 488

1 0 . 4 . 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90

1 0 . 4 . 4  边缘型人格障碍 495

1 0 . 5  C 类人格障碍 501

1 0 . 5 . 1  回避型人格障碍 501

1 0 . 5 . 2  依赖型人格障碍 503

1 0 . 5 . 3  强迫型人格障碍 506

1 0 . 6  人格障碍的一般社会文化原因 508

1 0 . 7  人格障碍的治疗和预后 509

1 0 . 7 . 1  适应于特定人格障碍的治疗技术 509

1 0 . 7 . 2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510

1 0 . 7 . 3  其他人格障碍的治疗 513

1 0 . 8  精神病态 514

1 0 . 8 . 1  精神病态的维度 515

1 0 . 8 . 2  精神病态的临床表现 519

1 0 . 8 . 3  精神病态的因果因素 522

1 0 . 8 . 4  精神病态的发展和社会观点 525

1 0 . 8 . 5  精神病态人格障碍的治疗与预后 526的治疗与预后 526

第11 章 物质相关障碍

1 1 . 1  酒精相关障碍 535

1 1 . 1 . 1  酒精使用障碍的患病率、共病情况和人口统计学特征 536

1 1 . 1 . 2  酒精相关障碍的临床表现 537

1 1 . 2  酒精使用障碍的成因 543

1 1 . 2 . 1  酒精使用障碍的生物学因素 544

1 1 . 2 . 2  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的社会心理因素 546

1 1 . 2 . 3  社会文化因素 550

1 1 . 3  酒精相关障碍的治疗 551

1 1 . 3 . 1  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的药物治疗 551

1 1 . 3 . 2  心理治疗方法 552

1 1 . 3 . 3  控制饮酒与戒酒 554

1 1 . 3 . 4  匿名戒酒会 554

1 1 . 3 . 5  结果研究和治疗中的问题 555

1 1 . 3 . 6  预防复发 556

1 1 . 4  物质使用障碍 557

1 1 . 5  鸦片及其衍生物 559

1 1 . 5 . 1  吗啡和海洛因的生物效应 560

1 1 . 5 . 2  吗啡和海洛因的社会效应 561

1 1 . 5 . 3  阿片类药物滥用和依赖的因果因素 561

1 1 . 5 . 4  生理成瘾的神经基础 561

1 1 . 5 . 5  与精神病理学相关的成瘾 563

1 1 . 5 . 6  治疗和结果 563

1 1 . 6  兴奋剂 564

1 1 . 6 . 1  可卡因 564

1 1 . 6 . 2  安非他明 566

1 1 . 6 . 3  甲基苯丙胺 567

1 1 . 6 . 4  咖啡因和尼古丁 568

1 1 . 7  镇静剂 570

1 1 . 7 . 1  巴比妥酸盐的作用 570

1 1 . 7 . 2  巴比妥酸盐滥用和依赖的因果因素 571

1 1 . 7 . 3  治疗和结果 571

1 1 . 8  致幻剂 572

1 1 . 8 . 1  LSD 572

1 1 . 8 . 2  麦司卡林和裸盖菇素 573

1 1 . 8 . 3  摇头丸 573

1 1 . 8 . 4  大麻 574

1 1 . 9  赌博障碍 577

第12 章 性功能障碍、性别焦虑和性欲倒错障碍

1 2 . 1  性功能失调 585

1 2 . 2  男性性功能失调 589

1 2 . 2 . 1  男性性欲低下障碍 590

1 2 . 2 . 2  勃起障碍 591

1 2 . 2 . 3  早泄 593

1 2 . 2 . 4  延迟射精障碍 594

1 2 . 3  女性性功能失调 594

1 2 . 3 . 1  女性性兴趣/ 唤起障碍 594

1 2 . 3 . 2  生殖器-盆腔痛/ 插入障碍 596

1 2 . 3 . 3  女性性高潮障碍 597

1 2 . 4  性别烦躁 598

1 2 . 4 . 1  临床表现 600

1 2 . 4 . 2  性别烦躁的治疗 602

1 2 . 5  性欲倒错障碍 602

1 2 . 5 . 1  窥阴障碍 603

1 2 . 5 . 2  露阴障碍 606

1 2 . 5 . 3  摩擦障碍 607

1 2 . 6 . 3  性施虐障碍 607

1 2 . 5 . 4  性受虐障碍 609

1 2 . 5 . 5  恋物障碍 610

1 2 . 5 . 6  易装障碍 611

1 2 . 5 . 7  性欲倒错障碍的原因及治疗 612

1 2 . 6  性虐待 613

1 2 . 6 . 1  儿童期性虐待 614

1 2 . 6 . 2  恋童障碍 616

1 2 . 6 . 3  乱伦 619

1 2 . 6 . 4  强奸 620

1 2 . 6 . 5  性罪犯的治疗和再犯 622

第13 章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1 3 . 1  精神分裂症 633

1 3 . 1 . 1  精神分裂症概念的起源 633

1 3 . 1 . 2  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634

1 3 . 2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635

1 3 . 2 . 1  妄想 636

1 3 . 2 . 2  幻觉 638

1 3 . 2 . 3  言语紊乱 640

1 3 . 2 . 4  行为紊乱 641

1 3 . 2 . 5  阴性症状 641

1 3 . 3  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642

1 3 . 3 . 1  分裂情感性障碍 642

1 3 . 3 . 2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 643

1 3 . 3 . 3  妄想障碍 644

1 3 . 3 . 4  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644

1 3 . 4  遗传和生物学因素 646

1 3 . 4 . 1  遗传因素 646

1 3 . 4 . 2  产前暴露 655

1 3 . 4 . 3  基因与环境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659

1 3 . 4 . 4  神经发展的观点 660

1 3 . 5  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异常 664

1 3 . 5 . 1  神经认知功能 664

1 3 . 5 . 2  社会认知 666

1 3 . 5 . 3  脑容量 666

1 3 . 5 . 4  受影响的大脑区域 668

1 3 . 5 . 5  白质的问题 668

1 3 . 5 . 6  大脑功能 669

1 3 . 5 . 7  细胞结构 671

1 3 . 5 . 8  青春期的大脑发育 672

1 3 . 5 . 9  综合作用 672

1 3 . 5 . 1 0  神经化学 673

1 3 . 6  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 676

1 3 . 6 . 1  不良家庭环境会引发精神分裂症吗? 676

1 3 . 6 . 2  家庭和复发 677

1 3 . 6 . 3  城市生活 679

1 3 . 6 . 4  移民 679

1 3 . 6 . 5  大麻的滥用 680

1 3 . 6 . 6  精神分裂症的素质-应激模型 682

1 3 . 7  治疗与临床疗效 683

1 3 . 7 . 1  临床疗效 684

1 3 . 7 . 2  药物治疗 685

1 3 . 7 . 3  社会心理取向 688

第14 章 神经认知障碍

1 4 . 1  成人的大脑损伤 697

1 4 . 1 . 1  脑损伤的临床症状 698

1 4 . 1 . 2  弥漫性脑损伤与局灶性脑损伤 699

1 4 . 1 . 3  神经认知/ 精神病理学的相互作用 702

1 4 . 2  谵妄 702

1 4 . 2 . 1  临床表现 703

1 4 . 2 . 2  治疗和结果 705

1 4 . 3  重度神经认知障碍 705

1 4 . 4  阿尔茨海默病 708

1 4 . 4 . 1  临床表现 709

1 4 . 4 . 2  患病率 711

1 4 . 4 . 3  致病因素 713

1 4 . 4 . 4  神经病理 715

1 4 . 4 . 5  治疗和预后 718

1 4 . 4 . 6  早期检测 719

1 4 . 4 . 7  支持看护者 721

1 4 . 5  血管问题引起的神经认知障碍 722

1 4 . 6  以重度记忆损伤(遗忘障碍)为特征的神经认知障碍 723

1 4 . 7  与头部损伤相关的障碍 724

1 4 . 7 . 1  临床表现 725

1 4 . 7 . 2  治疗和结果 730

第15 章 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障碍(神经发育障碍)

1 5 . 1  理解儿童和青少年障碍时的特殊考虑 738

1 5 . 1 . 1  幼儿的心理易感性 738

1 5 . 1 . 2  儿童与青少年障碍的分类 739

1 5 . 2  儿童和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障碍 739

1 5 . 2 . 1  儿童和青少年的焦虑障碍 740

1 5 . 2 . 2  儿童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 742

1 5 . 3  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 746

1 5 . 3 . 1  对立违抗障碍 747

1 5 . 3 . 2  品行障碍 747

1 5 . 3 . 3  对立违抗障碍与品行障碍的成因 749

1 5 . 3 . 4  治疗和结果 750

1 5 . 4  排泄障碍 752

1 5 . 4 . 1  遗尿症 752

1 5 . 4 . 2  遗粪症 753

1 5 . 5  神经发育障碍 753

1 5 . 5 . 1  注意缺陷/ 多动障碍 754

1 5 . 5 . 2  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 759

1 5 . 5 . 3  抽动障碍 764

1 5 . 6  特定学习障碍 767

1 5 . 6 . 1  学习障碍的成因 768

1 5 . 6 . 2  治疗和结果 769

1 5 . 7  智力障碍 769

1 5 . 7 . 1  智力障碍程度 771

1 5 . 7 . 2  智力障碍的成因 772

1 5 . 7 . 3  器质性智力障碍综合征 773

1 5 . 7 . 4  治疗结果和预防 776

1 5 . 8  对儿童和青少年治疗的特殊考量 777

1 5 . 8 . 1  与儿童和青少年治疗有关的特殊因素 778

1 5 . 8 . 2  儿童权益倡导项目 781

第16 章 心理治疗

1 6 . 1  治疗概述 788

1 6 . 1 . 1  为什么人们寻求治疗 789

1 6 . 1 . 2  谁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790

1 6 . 1 . 3  咨访关系 791

1 6 . 2  评估心理治疗的成果 792

1 6 . 2 . 1  客观化和量化的改变 792

1 6 . 2 . 2  一定会发生改变吗? 794

1 6 . 2 . 3  治疗会带来有害的影响吗? 795

1 6 . 3  应该使用什么治疗方法? 797

1 6 . 3 . 1  基于实证研究的疗法 797

1 6 . 3 . 2  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 798

1 6 . 3 . 3  联合治疗 798

1 6 . 4  心理社会疗法 799

1 6 . 4 . 1  行为疗法 799

1 6 . 4 . 2  认知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 803

1 6 . 4 . 3  人本主义经验疗法 807

1 6 . 4 . 4  心理动力学疗法 810

1 6 . 4 . 5  婚姻及家庭治疗 815

1 6 . 4 . 6  折中与整合 816

1 6 . 4 . 7  心理治疗的新发展 817

1 6 . 5  社会文化视角 818

1 6 . 5 . 1  社会价值观与心理治疗 818

1 6 . 5 . 2  心理治疗与文化多样性 819

1 6 . 6  生物治疗方法 820

1 6 . 6 . 1  抗精神病药物 820

1 6 . 6 . 2  抗抑郁药物 822

1 6 . 6 . 3  抗焦虑药物 827

1 6 . 6 . 4  锂盐和其他心境稳定剂 828

1 6 . 6 . 5  非药物的生物学治疗 831

第17 章变态心理学中的社会和法律问题

1 7 . 1  针对预防的观点 843

1 7 . 1 . 1  普遍的干预措施 844

1 7 . 1 . 2  选择性干预 846

1 7 . 1 . 3  指示性干预措施 847

1 7 . 2  住院患者精神卫生治疗 848

1 7 . 2 . 1  作为治疗社区的精神病院 848

1 7 . 2 . 2  出院后护理项目 849

1 7 . 3  非自愿住院 850

1 7 . 3 . 1  民事关禁 850

1 7 . 3 . 2  对“危险性”的评估 851

1 7 . 4  治疗师和警告的责任 852

1 7 . 5  患者的权利 854

1 7 . 6  精神错乱辩护 855

1 7 . 6 . 1  著名的NGRI 案例 856

1 7 . 6 . 2  精神错乱到底是什么意思? 858

1 7 . 6 . 3  受审能力 860

1 7 . 6 . 4  精神卫生问题和再犯 861

1 7 . 7  有组织的精神卫生工作 861

1 7 . 7 . 1  联邦政府和精神卫生 862

1 7 . 7 . 2  专业组织与精神卫生 862

1 7 . 7 . 3  志愿组织和机构的作用 862

1 7 . 7 . 4  私营企业的精神卫生资源 863

1 7 . 8  未来的挑战 865

1 7 . 8 . 1  必要的规划 866

1 7 . 8 . 2  个人的贡献 866

术语表 871


作者介绍:

【美】吉尔·胡利(Jill M. Hooley)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佛大学实验精神病理学和临床心理学项目负责人。胡利教授通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在抑郁症患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以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等方向上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并于2000年获得“亚伦·T.贝克精神病理学研究杰出奖”,于2015年获得美国精神病理学研究协会颁发的“约瑟夫·祖宾精神病理学研究终身成就奖”。

胡利博士曾任美国精神病理学研究协会主席,并著有多部学术著作。此外,她还曾担任《临床心理科学》杂志副主编、《应用和预防心理学》副主编及《咨询和临床心理学杂志》《家庭心理学》《人格障碍》等期刊的编委。

【美】詹姆斯·布彻(James N. Butcher)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系名誉教授,曾任该校临床心理学项目主任和副主任19年之久,并已在变态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人格评估等心理学领域出版著作60余部,发表论文250余篇。

【美】马修·诺克(Matthew K. Nock)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11年,他因在自杀和自我伤害行为方面的研究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另外,克雷曼和古德(God) 文化中人们的抑郁经历,他们的数据显示,西方社会中 抑郁所表现出来的比较重要的因素,如对于羞愧的敏锐感觉,在其他的文化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他们也指出抑郁的一些症状,如悲伤、绝望、愁苦、愉悦感缺失,在不同社会中的含义相差非常大。对于佛教徒来说,从世间万物及社会交往中寻找快乐是所有磨难的基础,所以心灵的解脱是迈向精神觉悟的第一步;而对于伊朗的穆斯林来说,悲伤是一种神圣的体验,之所以产生这种体验,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公平地生活在一个不公平的世界所产生的悲剧性后果,因此,体验悲伤的能力就是人格与理解力发展的标志


在治疗师的帮助下,访客逐渐学会找出他们思维的逻辑错误并且学会质疑自己自动思维的正确性。访客思维的逻辑错误会导致他们:①选择性地感知这个世界,只能看到负面的证据而自动忽略正面部分;②将有限的问题无限放大、过度地泛化,比如因为被解雇而感到自己一文不值;③放大不愉快的事件的重要性,比如认为失业就等于世界末日;④绝对化的思维,比如别人提出 点善意的批评,访客就会无限放大它的负面意义,立刻认为这就是自己一文不值的证据。

每次访谈和家庭作业的内容类似于,由治疗师和访客一起实践改变访客不良认知的方法,并且不断评估这些改变对访客的思维、感受和行为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贝克的认知行为治疗并不像理性情绪行为治疗那样挑战访客的信念,而是鼓励访客搜集关于自己的各方面信息,使其醒悟。例如,一个年轻男子来访,他认为自己肯定会被任何“条件好”的女性拒绝,治疗师会带领他一起分析他怀有这个信念的原因。访客也许会被要求进行“实验”,来验证这个不良的“理论”。实验要求访客去接近一些他认为是“条件好”的女性,治疗师会和访客一起详细地分析实验结果,梳理和探讨影响访客行为的认知“错误”并加以改正。

另外,认知治疗也鼓励访客挖掘自己的错误观念或不良图式,从而纠正自己的问题行为和自我打击的倾向( Young et al,2008)。随着治疗的深入,检验访客的自动思维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为不良的图式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这个阶段的治疗对预防疾病复发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如果访客的认知易感因素(不良的图式等)持续存在,就算短期内访客的症状得到改善在面对生活事件感到压力时,访客很有可能旧病复发。


患有罕见的普拉德·威利综合征的人,因染色体异 常会产生很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高分泌水平的胃促生长素。患者会极度肥胖,经常因各种与过度肥胖引起的问题而在30岁之前死亡。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者食欲亢奋,甚至极端到需要把食物锁起来以防止他们暴食。尽管这种遗传病十分罕见,但诸如此类的研究发现仍然强调了遗传在对饮食行为和体重的控制中所扮演的角色,

同时也生动地说明进食的生物驱力如此强烈,以至于意志力无法与它相抗衡。


研究表明,精神变态个体在以自我为中心、麻木不仁、利用他人的维度上水平很高,但是在焦虑和担心维度上水平较低( Fowles& Dindo,2006、wken,1995;Patrick,2005)。在早期经典研究中,赖肯( Lykken)(1957)发现精神变态个体的皮肤电传导反应(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射激活)存在缺陷,当可预测的痛苦刺激出现时,他们躲避惩罚的条件性反应非常缓慢。所以,精神变态个体可能缺乏避免惩罚的正常条件性反应,而这种条件性反应对于道德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是非常关键的 Trasler, 1978; see also Fowles &Dindo. 2006: FowlesKochanska,2000)。海尔对此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总结:正是那些被情感所牵制的思想、形象和内在对话使得良心感到阵痛,所以良知才能产生强大的行为控制力,让体对自己的侵犯行为感到愧疚和懊悔不已。而这些恰恰是精神变态个体无法理解的事情,于他们而言,道德不过是一堆空话。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变态心理学》是一本心理学入门读物,属于心理通识系列读物之一。《变态心理学》自1948年詹姆斯·科尔曼撰写出版以来,已长销七十多年,并且一直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领域的全面系统的优选教材。本书第18版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胡利、马修·诺克教授及明尼苏达大学的詹姆斯·布彻教授等知名心理学家共同编著,并根据DSM-5标准进行了修订与更新。

变态心理学通过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及发展规律,描述了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发展,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各种障碍的特征及相关治疗方法。

《变态心理学》的内容基于深厚的专业背景,详细阐述并归纳了变态心理学所有主要的理论点,并且提供具体的测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特征,充分掌握变态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提升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水平。《变态心理学》通过七十多年的更新与升级,已成为广大心理学专业人士及大众读者的重要入门级读物,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理论支持与启发。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经典(437+)
  • 无漏页(569+)
  • 赞(670+)
  • 快捷(362+)
  • 值得下载(348+)
  • txt(452+)
  • azw3(614+)
  • 引人入胜(393+)
  • 图文清晰(556+)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格: ( 2025-01-06 13:42:07 )

    OK,还可以

  • 网友 师***怀: ( 2024-12-22 18:58:18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步***青: ( 2024-12-23 04:45:18 )

    。。。。。好

  • 网友 辛***玮: ( 2025-01-10 02:41:43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常***翠: ( 2025-01-16 00:59:20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曾***玉: ( 2025-01-05 18:49:48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薛***玉: ( 2024-12-29 15:25:37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郗***兰: ( 2024-12-28 18:50:20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陈***秋: ( 2025-01-14 17:58:01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冯***卉: ( 2025-01-20 17:45:06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随机推荐